中国茶产量世界第一,赚钱能力如何?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中国茶产量世界第一,赚钱能力如何?

茶运与国运密切相关,在19世纪,大清帝国曾经依靠茶叶出口成为了全球GDP第一。巨大的财富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“茶叶大盗”,当数万株中国茶树苗在印度成长起来,当英国利用工业革命的方法颠覆了茶叶生产、贸易全流程,中国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骤降了九成。而大英帝国则在20世纪初,成为世界最大产茶国,英国的公司控制了世界茶叶贸易,甚至开始向中国倾销阿萨姆茶和锡兰茶。不甘的中国茶人奋起反击,这场反击战和其带来的巨大争议,从一百年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。

一、中国茶叶败给了自己的“海外后裔”

1839年,由茶叶大盗C·J·戈登送到印度的中国茶树苗,经过三年的培育,终于可以采摘了,从广州招募来的熟手中国茶工,制作出了“达到销售品质的茶叶”。

这一年的2月12日,就在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的路上,英国阿萨姆茶叶公司成立了,公司的标志就是“一棵茶树和一只大象”,这个公司全面接管了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所有茶叶生意。

现在印度阿萨姆茶叶公司的logo上还印有1839年的字样

接下来的二十多年,中国遭遇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,战乱给中国茶农、茶商带来的是数不清的苛捐杂税和无法挽回的破坏损毁,却给英国公司带来了黄金发展机遇,阿萨姆茶叶公司在印度的茶叶产量15年内暴增60倍。

刚刚结束了在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,英国人于第二年就又用军事手段打败了锡金,吞并将近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,并在之后几年开始在锡金南部的大吉岭地区大面积开辟茶园,将之打造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优质红茶生产基地。

随着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,茶叶揉捻机、西洛钩式焙炒机、茶叶解块机、茶叶分拣机、快压卷机、茶叶打包机……各种制茶机器也纷纷诞生。19世纪末,印度已实现揉茶、切茶、焙茶、筛茶、装茶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。

机器的出现,又反过来推动了茶园的扩张。1880年,印度茶叶的种植面积达到了843平方公里,茶叶产量达到4300万磅。因为进口中国茶需要缴纳35%的关税,而进口印度茶是零关税,所以印度茶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。到了1888年,产量高达8600万磅,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完全超过了中国。中国茶叶逐渐失去了英国这个大市场。

英国:贵族化的饮茶风尚

同样是在1888年,为了向中国倾销茶叶,英国军队悍然发动第一次侵藏战争。这场战争的结果是,清政府与英国先后签订了《藏印条约》与《藏印续约》,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,开放亚东为商埠,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及进口货物5年不纳税等特权。从此,西藏门户洞开,印度茶长驱直入,迅速占领了西藏市场,导致川茶、滇茶遭遇重创。

当时的四川总督刘秉璋曾致电总理衙门,称“至茶价交易每岁近百万,川省栽茶之园户、运茶之商贩、负茶之脚夫多至数十万人,悉赖此为生活。”印度茶入藏销售,抢夺了川茶的市场,“必致中外商情星散,饷运周折,即凡茶叶之户势无所聊生,何堪设想。”

刘秉璋一再强调,川茶遭遇重创,最关键的还在于,大清国在藏区的驻军,军饷将没有着落,因为此前的军饷就是靠川茶销藏筹措来的,这笔款项名称就叫做“藏饷”,“藏帅及兵丁生机实系于此”。

而且,亚东开关后,印度茶除了占领西藏市场,还通过西藏私道远销到云南的丽江、中甸一带。外国茶叶竟然卖到了中国的重要产茶区,著名的茶马古道,竟然出现了茶叶的逆向流通,这让中国人情何以堪。

要知道,即使是之前的两次鸦片战争,都未能摧毁中国人的茶叶自信,因为,从1867年到1894年,即便英国人大量输入鸦片,中国茶叶的出口额也能与进口额平衡。英国人哪怕利用战争加倾销毒品的手段,都未能逆转中国茶叶制造的贸易顺差。谁能想到,仅仅几年后这个顺差就被颠覆了,能把毒品贸易都盖过的中国茶叶,最终败给了自己的“海外后裔”。

二、英国成了新的“茶叶帝国”

其实,这么说并不准确,应该是:中国茶叶行业千百年不变的操作,败给了英国公司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和现代品牌营销策略。

英国人为了夺取中国的茶叶财富,前后运作了上百年,可不仅仅是盗取茶树苗、茶叶种子和制作工艺这么简单。他们派出的商业间谍,还详细考察了中国各类别茶叶从种植到加工、到贩运、到出口的全流程,把每个环节的成本都记录得清清楚楚。

在收集了大量数据之后,东印度公司检查员、《中国茶叶的栽培和加工》一书的作者塞缪尔·鲍尔断言:“在最理想的条件下,中国人无法提供低于每磅10—11便士、适合大众消费的好茶……阿萨姆邦毫无疑问可以和中国在茶叶生产上一较高下。”

事实也的确如此。在茶叶的种植和采摘环节,中国茶园和印度茶园、锡兰茶园的差异还不算太大,各国都是纯靠人工。但中国茶园的面积相对较小,很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茶园。而在印度和锡兰(今斯里兰卡),殖民者英国人能够以军事、经济等各种手段,烧掉原始森林,从一开始就建立大规模的茶叶种植园。

英国殖民印度

人力资源方面,这个中国更加没办法跟印度和锡兰相比。当时,英国人利用军事手段、种族矛盾、地域冲突统治南亚次大陆,他们也用同样的方式,从当地获得了大量非常廉价的劳工,这些人,包括大量的妇女儿童,一群人挤在狭小的帐篷或窝棚里,每天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,薪水低得甚至不足以买到能够喂饱自己的口粮。种植园不提供免费餐饮,劳工们的每一口饭都要从工资里扣除,茶园老板甚至还能从卖粮食中再赚一笔,有些劳工干了一年算下来还倒欠老板的钱,以至于无法离开只能一直干下去。

而且,英国人利用自己在工业革命中积累的经验,对茶园采取严格的军事化精确管理,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,有条不紊地从事一系列经过仔细设计、严密分工的工作,以便达到效率最大化。这样算下来,在茶叶种植和采摘环节,肯定是印度那边的成本更低。

接下来,在加工环节,中国当时采取的依然是纯手工操作,而印度已实现揉茶、切茶、焙茶、筛茶、装茶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,生产效率比中国高了一百多倍,这个环节的成本一下子就拉开了差距。

根据英国人的调查,中国茶叶在被搬运上英国船之前,其三分之一的成本花在了从产茶区运出的运输费和中间的各种税费。阿萨姆邦茶园则杜绝了这些成本。

英国人在印度实现了茶叶的工业化改造

在运输方面,中国采取的是人工加畜力,而蒸汽机革命为英国人提供了成本最低的茶叶运输工具:铁路网和蒸汽船。中国茶叶在国内运输过程中,要缴纳十几甚至几十道“过路费”,到了海关,还要缴纳重税。清政府的茶叶税政策非常不合理,中国茶叶出口到国外是重税,英国、日本公司的茶叶进入中国,则是零关税。

英国阿萨姆茶叶公司曾经宣布,没有人敢来敲竹杠,也无须缴纳任何过路费和税款,英国对印度和锡兰的军事控制为这一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。为了促进茶叶销售,英国、日本都免收茶叶出口税。

大额资本、劳动力的严格组织、机器、蒸汽动力运输工具,这些结合起来,为全世界提供了足够多的标准化、高质量、廉价的茶叶。性价比高、味道浓烈的阿萨姆邦茶彻底破坏了中国的茶叶出口,工业革命再次在竞争中胜出。

获得好处的是英国商人、投资者和世界各地的饮茶人,付出代价的是中国和阿萨姆邦的劳工。

英国人在斯里兰卡的工厂品茶

1851年,英国消费的茶叶几乎全部都是从中国进口的。而到了1901年,英国消费的茶叶几乎全部都来自印度和锡兰。在这50年中,英国人口不断增长,人均消费茶叶量也增加到原来的3倍,茶叶的总消费量达到了2.59亿磅。印度和锡兰所生产的茶叶不但可以满足这一需求,而且还有1亿磅出售到其他国家,包括中国。

到了这个时候,大英帝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,英国的公司控制了世界的茶叶贸易。这些贸易所产生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回到那个小岛国中,英国取代中国成为了新的“茶叶帝国”。

三、百年前中国茶人的两条道路之争

茶叶是当时大清国的支柱产业,茶叶贸易事关国计民生。因此,1905年,清政府派江苏道员郑世璜带领一群人远赴印度、锡兰考察茶业,这群人中有在浙海海关担任副使的英国人,也有翻译、茶工、茶司。

郑世璜等9人在锡兰、印度两国实地考察了茶园种植,茶叶采摘、制茶工厂、红绿茶制造工艺、制茶机械等项目,四个月后回国,写出了《考察锡兰、印度茶务并烟土税则清折》、《改良内地茶业简易办法》等禀文,其后结集为《乙己考察印、锡茶土日记》一书,是目前能见到当时最为详尽的印度茶叶报告。

这个时候,印茶已经完全超越了中国茶,中国人不得不向印度学习怎么来种植、制作茶叶。对于号称“茶叶之国”的中国来说,这实在是莫大的讽刺,即使是不少高呼要救亡图存的中国茶人也表示难以接受。

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、广东思普贡茗茶业有限公司·茗六福茶行创始人王蓝指出,当时国内就如何重振中国茶叶,争议非常大。总体上来说,分为两大派,一派认为,应该向印度学习,推广大规模种植,购置各种茶叶加工机器,改进生产流程,以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、提高竞争力;另外一派认为,不论是印度茶还是锡兰茶,都是靠廉价取胜的低档货,只能销给蛮夷(欧美人以及一些游牧民族)、贫困的下等人,中国茶农和茶商不必在意这些,依靠传统工艺好好做高品质茶叶、专供国内市场就行了,有数千年喝茶传统的中国人,对茶叶的品质要求更高,必然会选择高档的中国茶。

我们看看一百年后的今天,就知道,当年那场讨论,是第二种意见占了上风。英国人在喝了上百年的完整叶片茶叶之后,迅速转向了更加省钱、便捷的碎茶袋泡茶(碎茶出味更快、能泡出更多茶水因此更省钱);中国人则利用愈发精细的纯手工操作,制作出了数千种不同口感、香味的茶叶,在品质和价格方面不断创造新高。

不过,选择了这条道路的中国茶叶,迄今未能在国际市场上打赢翻身仗。现在,全中国有上千万茶农、7万多家茶厂,却不抵联合利华这一家英国公司。中国有所谓的“十大名茶”,却没有一个能够在国际上叫响的品牌。中国茶的生产量目前又成为了世界第一,出口率却不高。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这一个茶叶品牌,其年产值就相当于中国全国茶叶年产值的3/4。

用王蓝副会长的话说,中国茶人守住了自己的品位,却在赚钱上败给了立顿!

不过中国茶人的反击战从未停止,从1922年的学术反击、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营茶厂创建、再到后来的国标诞生、国货品牌创建,我们正在一步步夺回自己的市场。

参考资料

陈冀.七万中国茶厂,为何不抵一家立顿?[N].新华每日电讯,2008.12.17(6)

莫克塞姆.茶:嗜好、开拓与帝国[M].毕小青,译.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10.

周重林、太俊林:《茶叶战争——茶叶与天朝的兴衰》,武汉,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,2015.4

艾瑞丝·麦克法兰,艾伦·麦克法兰.绿色黄金[M].杨淑玲,沈桂凤,译.汕头:汕头大学出版社,2006.

沈培平.走进古茶树王国[M].昆明:云南科技出版社,2008.

闵天禄.世界山茶属研究[M].昆明:云南科技出版社,2000.

陈兴琰.茶树原产地——云南[M].昆明:云南人民出版社,1994.

郭双林.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[M].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0:144-145

林承节.黄懋材的印度游历和他的记载[J].南亚研究季刊.1991(2).

来源:抱朴艺文工作室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